先賢

在通訊交通都不發達的古代,教育基本以私塾形式存在。可以說,中國及世界文明最早都是在私塾教育中發展起來的。如中國的文字、易經等,后人隻有刻苦學習才能掌握,如果沒有私塾教育是不可能傳承下去的。

中國文明在三千年以前已經出現。由於文字記錄技術低下,許多細節沒有詳細記載。西周在公元前770 年結束。在此之前,教育主要在官府,研究和傳承易經、歷法、音律、醫藥等,知識主要用於農牧、祭祀﹔在此之后,教育走向民間,出現了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華文明自此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並有了比較詳盡的記錄。私塾是以其小規模教學形式來定義的。古代教育,不管是在官府還是在民間,基本都是私塾教育。

中華文化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逐漸沉澱下來的。古代先賢為了發展文化,刻苦學習過去、歷盡艱辛推廣,不少為此付出了生命之代價。我們要以無比敬重、正面的心態緬懷先賢。先賢的‘功’在於提出新理論並付諸與實踐﹔先賢的‘過’基本都緣於對人類社會認識的歷史局限性或太‘超前’。評先賢,無善惡。先賢的經驗,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我們應該吸取的有用知識。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下面依照歷史年代,列出部分具有私塾教育代表性的先賢,供讀者參考。

伏義:在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講:據說伏義是古代君王。出生年代不詳,應在夏朝以前。坐北朝南,地分四面八方﹔日月交替,年分春夏秋冬。由規矩定方圓,由方圓定四時,由歷法衍生八卦。據說,最早的八卦由伏義創立。從此開啟了以農耕為主的中華文明之先河。從地理到天文再到歷法,需要精准的觀察、測量、邏輯和演算,其傳承須通過專門傳授。這是最早的私塾教育,隻限於君王家裡,由君王親自傳授。能把這樣的知識融會貫通的可做王儲。

姜子牙:殷商末年至西周初。史書上記載姜子牙精通《六韜》、《三略》和《奇門遁甲》等兵家之術。傳說中姜子牙曾在昆侖山玉虛宮拜元始天尊為師學道,虛度光陰七十二載,仕途坎坷,落到在渭水釣魚。周文王出巡到渭水遇見姜子牙,因求賢心切,拜其為師。文王死后,姜子牙繼續輔佐周武王伐紂,一匡天下。姜子牙如果不拜師學藝,就不會精通兵家之術﹔周文王如果不拜姜子牙為師,周朝則難有八百年基業。

周公: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是周武王的胞弟,輔佐武王滅紂。周公稱王后,興建東都洛邑。那裡四通八達,便於周天子召見各路諸侯。東都洛邑建成后,周公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為長治久安,宣布各種典章制度,即:禮樂制度。中國的禮儀之邦則源於此。‘禮’即尊卑等級﹔‘樂’即親疏遠近。禮樂制度是中國社會由原始部落自由發展到大社會各階層群體互相約束牽制之轉型的裡程碑。這是人為制定的社會制度在中國第一次出現,維持社會太平三百年,直到“禮崩樂壞”的東周時期。后來孔子無比懷念這種禮樂文化,提出的“克己復禮”即克制自己,回復周禮。社會制度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形式逐漸復雜,私塾教育由君主一家擴展到諸侯多家,相應內容轉向禮樂文化的鞏固和傳承。

老子:大約出生在公元前六百年的東周,著有《道德經》,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老子認為道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包括每一個人。事物因道而順勢存在,人也因道而順勢而為。政府無為,百姓自治,即官不擾民而民自治。老子崇尚原始部落時期“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生活。依老子看,從舜的后期到大禹時代,社會已經開始偏離了“無為而治”。隨著人口增多,大社會化成了必然,各地民風交匯融合,“無為而治”之思想變得脫離現實,無法實施。老子在《道德經》中的辯証理論及對大自然的認識思想流傳兩千多年、遍及中外。老子在世時生活朴實無華,很多文人墨客遠道來求教,包括孔子。老子追求一切順其自然,不願意把自己的理論教給別人是怕影響了別人的自然狀態。老子除《道德經》外,幾乎沒有留下其它文獻。

孔子:大約出生在公元前552年的東周,比老子略晚,屬於同時代,對人類作出的最大貢獻是他所致力的儒家思想。如果說老子想把社會回復到舜或以前時代,孔子則希望把社會回復到周公所實施的禮樂制度時代。相比之下,孔子的思想要比老子的思想現實,更切合社會的發展。但依老子看,孔子所倡導的仁禮,是強加於人,違背了自然中的道,使人心變壞。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實踐中証明了儒家思想中的缺陷。孔子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孔子成為萬世師表,是從舉辦私塾教育開始的。

墨子:約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墨子是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科學家。在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中,非儒即墨,墨學與儒學並駕齊驅。墨子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反對儒家所說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理論,認為儒家所說的都是些華而不實的廢話。反過來在儒家看來,墨家學說卻是邪說流布。墨子的邏輯學與古希臘的邏輯學、古印度的因明學並立﹔對圓的定義與歐幾裡得的完全一致﹔對運動和力的論述比全世界早一千多年﹔等。故有人稱墨子為科聖。墨子廣收門徒、周游列國,建立墨家團體。墨學理論在當時太超前,不符合華夏民族的崇聖心裡,傳到漢朝逐漸消失。

楊朱:生卒不詳。據《庄子》記載,楊朱曾見過老子。其活動年代應晚於墨子,早於孟子。其思想在戰國初期一度風行,與儒、墨形成鼎力之勢。楊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楊朱倡導‘為我’、‘貴生’、‘樂生’,思想有“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與外?”。孟子說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即:一毛不拔。楊朱否定儒家禮法道德,又與墨家的禁欲、老子的無欲對立,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義。楊朱學說自然或符合大道,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人不學自通,其富含人性之哲理性不在儒學之下。

鬼谷子:諸子百家之一,生辰不詳,應該略早於孟子。鬼谷子是縱橫家的鼻祖,是歷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縱’為南北向,與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相對應﹔‘橫’為東西向,即六國與秦國相對應。合縱派的主要人物是蘇秦﹔連橫派的主要人物是張儀。蘇秦要弱小六國聯合抗秦﹔張儀要秦國聯合任何弱國以破六國聯合。戰國時期的輝煌外交在蘇秦、張儀等謀士間展開。蘇秦和張儀都是鬼谷子的學生,把縱橫家理論演繹到了極致。蘇秦和張儀能朝秦暮楚,事無定主,沒有‘不事二主’之原則。鬼谷子是修道的隱士,志在出世,除學生的事跡外其本人在世間沒有留下太多蹤跡。鬼谷子也有很多學生,當中不乏如孫臏、龐涓等在戰國期間叱詫風雲的人物。與孔子弟子相比,鬼谷子的弟子在社會上混得要顯赫的多。故有人抬舉鬼谷子,作為為社會培養實用人才的教育家,鬼谷子在孔子之上。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的政治家、統帥、法家法派人物,早年師從尸佼、鬼谷子。商鞅文武雙全,善於思辨,投秦是為了施展本領。在商鞅著名的兩次變法后秦國實力大增,爭得霸主地位,秦孝公如此賞識商鞅,欲傳位於商鞅,商鞅給予拒絕。法家理論,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上立竿見影。其嚴刑峻法、一視同仁是對法制國度的一次卓越實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孟子在孔子仁禮的基礎上提出了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是對孔子的儒家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效仿孔子帶領門徒周游列國,但不被當時社會認可和接受。孟子的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民本思想,與后來的民主政治及普世價值相接近,促進了民心所向的改朝換代,對后來崇尚儒家思想的封建皇上君主也是一句嚴厲的告誡。孟子成才多虧孟母的教育。孟母是孟子的第一任塾師,功不可沒。

庄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隱居南華山、志在出世,生卒年代不詳(約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庄子沒有顯赫的政績,師從何人、弟子為誰均不詳,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其文堪稱一絕。庄子提出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極富哲理,與儒家思想針鋒相對。(注:這裡的聖人不是特指孔子,因為孔聖人之稱號比庄子年代晚。)庄子在剖析人上不留任何情面,思想邏輯十分科學、嚴謹。老子、庄子簡稱老庄,其文獻、思想在社會上以私塾教育形式承傳,不被歷代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封建社會所弘揚。

荀子: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荀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勸學篇》。韓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是其學生。與孟子相反,荀子提出了性惡論,認為‘惡’是人的本性,‘善’是對‘惡’改進后的偽。以‘惡’為出發點來剖析人,更一針見血,如同其它宗教。人是虛偽的,王公大臣也如此。荀子因性惡論而沒有像孟子那樣被封建統治者抬舉得那麼高。

韓非子:公元前280年至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沒有繼承荀子的儒家思想,而是總結法家三位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主張君王應以‘法’、‘術’、‘勢’三結合來治理國家,為法家之集大成者。秦始皇見到韓非的《孤憤》、《五蠹》論著后,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韓非是唯物主義者和功利主義者,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影響中國封建統治,至到今日。其五蠹指:為學者(儒家)、言議者(縱橫家)、帶劍者(墨家俠者與俠客)、患御者(怕被征調服役者)、工商買賣者等,為擾亂君王法制的五種人,應該除掉。為秦始皇‘焚書坑儒’、統一中國提供了理論依據。韓非留下的典故很多,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留下的名言也很多,如:‘刑過不辭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魚不可脫於深淵’,‘禍莫大於不知足’等。

伏生:生卒年不詳。伏生早年為秦朝博士官,專門研究《尚書》。秦始皇在公元前213 年焚書坑儒,伏生把《尚書》藏匿后隱居。直到漢文帝期間全國尋找懂《尚書》的人才時才把他挖出來,屆時年已九旬,朝廷派太常掌故晁錯前去拜訪學習。知名儒學家孔安國曾向他學習。伏生學生有張生、歐陽生等。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04年,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在三十歲時廣招門生,講課時坐於帷幔內,學生在外面聽。有時也讓門徒代教。很多門徒師從他多年欲沒有見過他的面。漢初實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經濟快速發展,出現了文景盛世,但同時也出現了‘吳楚七國之亂’。董仲舒博學,精通諸子百家,為了鞏固皇帝大一統政權,向漢武帝多次推舉用孔子儒學統一天下的思想,被採納后施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百家爭鳴之活躍風氣從此在中國消失。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論,以‘天’來制約皇帝,從而實現長治久安。董仲舒的統治策略引導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兩千多年,其思想直至今日在很多中國人的意識裡揮之不去。如果是為了國家強盛而不是為了鞏固皇權統治,何須‘罷黜百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作為一次歷史實踐很有意義。但它如同一個自封閉魔咒,一旦進入則無法走出。這種自鎖機制是其最大弊病。

編者按:古代先賢,個個優秀。從‘焚書坑儒’,到‘罷黜百家’,先賢思想間矛盾之大,難於調和。在‘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為柔,法家思想為剛,二者相結合構成統治者外儒內法的統治思想。其它諸子百家的思想也被統治者採用,但在民間不許傳播,也沒有能力傳播,從而在發展上受到了極大地抑制。

諸子百家的思想是所有人類的知識寶庫。其它國家和民族在學習,作為中華學子更應該學習。私塾俱樂部有意開辟這方面的講座,為有志學習國學的人提供一個交流平台,以豐富人們的思想和傳承中華文化。有意者,請在下面的‘LEAVE A REPLY’中反饋您的寶貴意見。衷心感謝!

Leave a Reply